中国交通报:把最好的时光奉献给你

——中国邮政派驻陕西省商洛市定点扶贫干部下乡记
记者 杜珂 摄影 高兴贵2019-05-31来源:中国交通报

  在陕西省商州区陈塬街道村口的中国邮政便民服务点,原先只有零食百货的小卖部现在还能取钱、交保险、充话费、交电费、网购、收寄快递了。1999年至2014年,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共派出扶贫干部30人次在陕西省商洛市开展定点扶贫。2015年开始,按照中组部新的扶贫干部工作要求,中国邮政先后派出3批次共9名扶贫干部,分别挂职定点扶贫县(区)副县(区)长或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开展任期1—2年的定点扶贫工作。

  深山接力20年,一茬茬邮政扶贫干部驻扎一线,了解农业知识,掌握生产技能,深挖群众需求,围绕地方政府扶贫工作重点,利用邮政行业优势,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为贫困群众送去实实在在的帮助。

  “郝教授”的对照试验

  “都种一样的东西,为啥有的人收的多,有的人收的少呢?”教了20年经济学的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派驻洛南县陶岭社区第一书记郝军脑子里一直思考着这个问题。在这里,凡是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派驻的扶贫干部,到村里的第一件事就是学种地。“村里的‘农把式’是我的老师,翻地、起垄、上化肥、覆膜、插秧……我一定要自己先了解辣椒生长的过程,才有底气和农民谈种地。”

  “种植中每一笔花销我都记下来,之后我准备和农户讲讲算账,谈谈管理。”郝军说。为了找到产量低的病灶,今年,他和其他两位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扶贫干部一起,承租了农户的4亩土地做试验田,一半种朝天椒,一半种线椒,将部分贫困户组成劳动小组,由非贫困户负责人带贫困户共同劳动,并且根据情况,给予贫困户一定补助。“看看精细化管理下,辣椒产量和理论值的差距,为下一步向农户教授管理技巧提供经验。”这项实验还专门将实验目的进行标注:干一行懂一行,农业作物种植明白化;提升管理水平,农业投入产出精细化;精准扶贫到户,产业带动脱贫模式化。

  “扶贫工作要用心、用情、用力,要给他们留下管理产业的能力。”每天和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郝军的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这样的第一书记,和农户的关系变得更近了。

  在空白的地方插满小红旗

  去年11月来村里“报到”的杨明是洛南县挂职副县长,留学归国的他工作起来思维更活跃。在他办公室的墙上贴着一张洛南县行政区划图,上面贴满了不同颜色的小旗。

  “红色的是我调研过的地方,绿色的代表邮政的网点。”派驻半年来,杨明跑遍了洛南所有交通便利的村镇,深入村民家里、各个镇办,再到各个村子,听听村民说什么,想想政府做什么,帮助利用邮政自营电商和社会平台衔接,共同服务洛南县农特产品销售。

  谈到家人,侃侃而谈的他忽然哽咽:“不能提,这个不能提。”杨明抹了一把眼角,“孩子7岁了,我也已经来了6个月,剩下的时间越来越少,但我想做的事情却越来越多。我想把地图上空白的地方都插满旗,了解得越多,理解得越多,工作的时候才能更加顺利。”杨明在采访结束时引用了《老师·好》里面的台词来描绘自己的挂职生活:“不是我最好的时光来到洛南,是因为我来到洛南,才有了最好的时光。”

  “我们村”教电脑的书记

  “我们村处在丹江的源头”“我们村今年计划脱贫49户135人”“我们村的核桃种植面积是全区最大的”……王海珍是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派驻商洛市商州区陈塬街道办事处上河村挂职的第一书记,要不是标准的普通话,外地人还以为他就是原汁原味的村干部。

  聘请教授给全村党员干部讲党课;组织党员结对帮扶贫困户;不定期给村民培训电脑操作、文字处理技巧;为村民建立15项基础信息表,时刻保持联系;设计H5微信核桃树认捐网页,帮村民把核桃预定出去……说到王海珍驻村9个多月来用心用情、用功用智的扶贫工作,陈塬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彭志华又感激又心疼。“王书记刚来的时候,就住在后面的办公室里,没有暖气没有电,天黑了在外面活像个‘孤魂野鬼’。”彭志华说。“刚来的时候,当地的方言也听不懂,一半靠猜。”现在王海珍“寄宿”在村民家里,晚上回去也有人说说话,陕西方言听得越来越溜了。王海珍打算等女儿放暑假的时候,把她接到山里来,体验乡村生活的同时,也和老大娘同上小学的孙女交个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