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站点勾画扶贫蓝图

——广东潮州市分公司建设“电商+寄递+金融”扶贫工作站
蔡梓哲 张媛2019-12-20来源:中国邮政网

  “你看,这两间房子就是给邮政用的,每间房子都有55平方米,别看现在是毛坯房,等建好肯定是村里一件大事,现在村民天天追问我什么时候建好、什么时候能和岭后村一样上网卖农品。”广东省潮州市顶厝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刘海朝高兴地向潮州市邮政分公司渠道部经理和工作人员介绍着。而顶厝村“电商+寄递+金融”扶贫工作站已经是潮州市分公司自去年以来与红花村、岭后村、新民村、英粉村村委会合作建设的第5个站点了。

  政企协同

  将扶贫蓝图绘到底

  红花村、岭后村都是潮州市饶平县35个新时期精准扶贫省定贫困村。近年来,两村成立合作社,在村里推广种植适合当地土壤特点的红薯、花生等农作物,带领村民发展农业,收成喜人,但销路却成了村民的心病。“合作社之前搞过电商,村民自己也有微店,但是微店非常分散,无法形成大规模网售。”红花村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邓辉正对这个问题很是苦恼。

  在当前脱贫攻坚战决胜期,邮政更要主动履行好国企使命和担当。潮州市分公司多次实地调研,了解红花村、岭后村的特色产业和农户难题,与驻村干部探讨扶贫工作模式,反复调研、集思广益之后,精心绘制协同发展蓝图,进行精准实施,针对人员年龄偏大、缺乏电商人才的红花村,制定了“邮乐网/极速鲜平台助拓农产品销路+邮储扶贫贷款助拓产业规模+农村电商培训助培创业带头人”的扶贫方案,针对合作社带头人年轻、电商运营意识浓的岭后村,制定了“建设电商服务站助开网店”的消费扶贫方案。方案得到红花村、岭后村扶贫工作队的认可,双方迅速达成共识。

  “当前消费扶贫是关键,邮政有寄递渠道、有电商平台、更有金融资助,而且邮政是‘国字号’,更有助力脱贫攻坚的决心和信心,我们有共同的思想认识和目标,这也是我们选择邮政的重要原因。在邮政的帮助下,岭后村村民的增收都是实实在在看得到的,所以,当我换了工作地点,邮政再次找到我时,我没有犹豫。”原岭后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方开平调至新民村后,立马着手筹备,再次与邮政携手开展政企协同的经验复制。

  邮银协同

  蓝图从纸上落实到大地上

  协同发展是中国邮政最重要的战略、最核心的优势,在建设扶贫工作站实践中,潮州市分公司坚持资源整合、渠道融合、平台共享,积极推动三大板块协同发展,提供“电商+寄递+金融”扶贫服务,电商搭建网销和网购的渠道与平台,寄递板块为农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提供便捷与优惠,金融板块为农民创业提供贷款支撑与惠农金融服务,并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扶贫贷款,实现了“能贷尽贷”。在政企协同、板块协同的合力推动下,去年邮政“919电商节”,潮州市分公司在红花村打响了“电商+寄递+金融”扶贫工作站的第一炮;今年4月,在岭后村的扶贫工作站也顺利挂牌。潮州市分公司为两个站点配备了店招、铭牌、背景墙、扶贫宣传海报、服务台、货架等硬件设备及物料,安装了电脑和网络设备,并为站点申请了邮乐购运营账号和邮乐农品馆开店资格,实现日常店铺管理农品进城电商服务。

  听闻红花村、岭后村、新民村的合作扶贫模式后,英粉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陈晓斌、顶厝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刘海朝也主动找到潮州市分公司,洽谈共建扶贫工作站的相关事宜。扶贫站迅速铺开,7月底,新民村扶贫工作站建成;9月底,英粉村扶贫工作站建成;顶厝村扶贫工作站点也于近期开建。至目前,扶贫工作站共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2笔,共计52万元,其中,红花村4笔共20万元、岭后村3笔共9万元、新民村2笔共10万元、英粉村3笔共13万元。岭后村村民吴鲁雄在扶贫工作站挂牌当天签下扶贫贷款合同,获得了扶贫贷款。他满心欢喜地对前来贷后回访的信贷员说:“看着别家种番薯,我也想种,但是去年丰产不丰收,家里实在拿不出钱了,邮储银行潮州市分行给我提供了5万元扶贫贷款,帮我渡过了难关,工作站还把我种植的番薯销售到全国各地,让我对脱贫致富更有信心了。”

  因地制宜

  扶贫农品网上走四方

  红花村、岭后村有番薯、虾脯,新民村有腐竹、手工饼干,英粉村有蜂蜜、无公害大米,顶厝村有单枞茶叶,潮州市分公司因地制宜,突出各个扶贫站的特色,组织农产品进城,让各类品牌农产品从线下积压变为线上火热交易,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农村交易空间。此外,该分公司利用线下渠道,在网点沙龙、客户评鉴、外拓走访中叠加扶贫站点及农产品宣传;邮政员工利用QQ群、微信群、朋友圈、“邮乐小店”等渠道广泛转发推广,为扶贫站带来关注和预售量。

  如今,红花村的贫困户已全部脱贫,红花村扶贫站的富硒红蜜薯、岭后村扶贫站的西瓜红番薯、英粉村扶贫站的蜂蜜和大米、新民村扶贫站的手工饼干等特色产品都已经上线邮乐农品馆销售,项目顺利运转,线上线下带动销售近1万公斤。“为了能赶紧跟着大伙儿一起‘上网’,在邮政和扶贫队的帮助下,我家的土蜂蜜也拿到了合格证,包装大变样,我还学会了网上接单,真是活到老学到老。”英粉村蜂蜜养殖户余晓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