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之“钻”

——湖南邮政网点转型纪实
中国邮政报记者 李珧 曾立军 湖南记者 刘园园 通讯员 简芳2020-08-28来源:中国邮政报

  “苗家住在高山坡,坡上芭茅石头多。”这是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村民口口传唱的苗歌。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按照总书记指出的脱贫道路,十八洞村如今换了新颜。 

  8月14日,记者走进这个曾经深度贫困的苗寨,苗歌里的“石头”铺成了石板路,家家户户通水电,苗居修葺一新,村口就有银行、邮局,农家乐、苗绣、猕猴桃产业火热兴旺,村民脸上更有了笑容…… 

  苗寨的好光景,得益于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政策,把握时代脉动,寨子里的主题邮局也迈开了发展的步伐。 

  在过去,十八洞村主题邮局只提供基本的普遍服务,没特色,没效益。如今,立足“精准扶贫”,展现十八洞村苗族文化,助力脱贫攻坚战,主题邮局实现了华丽变身,成为“扶贫便民主题邮局”。 

  走进主题邮局,记者立刻被琳琅满目的十八洞村农特产品、村民手工艺品吸引。主题邮局负责人、苗族姑娘麻秀珍正热情地向游客介绍文创展架上邮政设计开发的精准扶贫主题邮册、苗寨风光明信片。记者不时听到门外经过的导游将主题邮局当作十八洞村特色文化名片介绍给游客。而村民的日常生活需求,都可以在主题邮局实现“一站式”办理。 

  十八洞村主题邮局是湖南邮政网点转型的一个缩影。 

  凭借主动作为,转变思维,构筑生态,湖南邮政全面推进六类网点转型工作,在潇湘大地上展现了生动的创新实践。 

  顶层设计 让网点转型落地见效 

  湖南南邻广东,是名副其实的外出务工大省。去年,1233.9万农民工外出从业,外出省内的有462.7万人,外出省外的有771.2万人。在过去,每年返乡高峰,邮政网点靠外出务工者带回的现金存款就可以实现稳定收益,而随着线上交易的普及,原本清晰的目标客群不断流失。依靠原有的经营模式,找寻客户彷佛“大海捞针”;守着网点做服务,普遍服务的质效难以提升。 

  “一个企业甚至一个行业有可能一夜就被颠覆,挑战前所未有。只有不停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8月6日,湖南邮政2020年工作座谈会上,湖南省邮政分公司总经理杜卫红用这样的话形容当前邮政面临的形势。 

  从网点转型入手,湖南邮政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校园邮政综合服务中心已建成9个;主题邮局已建成33个;在长沙、衡阳、怀化等地进行试点的9个商圈、社区、乡镇网点,今年以来新增金融总资产3.3亿元,点均新增3655万元;900多个边远网点中已有545个完成转型…… 

  这样的成绩离不开湖南邮政的顶层设计。5月25日,湖南省分公司下发了《湖南邮政渠道平台运营转型方案》,明确了各类网点发展思路。 

  “按照项目化、数据化的要求,我们将网点转型工作细化成34个项目、66个具体指标。校园网点、主题邮局‘结合特色全面转型’,着眼长远培育基础客群;商圈、社区、乡镇网点‘金融推进,专业融合’,金融先行分类叠加业务;边远类网点‘立足普服,提升质效’,由单一型向综合型网点转型。”湖南省分公司副总经理唐成文告诉记者,网点转型是一项系统性、战略性的工作,只有因地制宜,制定每一个转型网点的细化方案,才能让网点转型真正落地。 

  湖南省分公司成立了6个小组,由市场营销部牵头,协同金融业务部、集邮与文化传媒部、渠道平台部等部门负责转型方案的具体实施。在湖南省分公司市场营销部总经理段皓看来,这样的协同推进机制,能够最大程度集中优势资源,加快转型落地见效。 

  翻开《湖南邮政渠道平台运营转型方案》,记者看到,湖南邮政网点转型的推进方案建立了完善的沟通机制,实现“一日一分享、一周一通报、一月一督办”。“在设计转型方案的过程中,我们不想用一个模板指导所有网点。我们更注重建立常态化的交流工作机制,与基层网点进行高频互动,经常性地去基层调研,一边发现新的问题,一边完善工作机制,一边推进转型。”段皓告诉记者。 

  双向引流 形成良性发展生态圈 

  8月13日下午,在怀化市溆浦县伏水湾乡,记者走进伏水湾营业所看到,负责人李艳正在快手平台直播带货,她身后是几十箱等待装进邮车的黄桃,营业所里不时还有前来寄件的村民。 

  伏水湾营业所现在是湘维支局的一个电商服务站点。过去,湘维支局主要依靠为一家化工厂代发工资、寄递包裹生存。化工厂停产后,湘维支局一度陷入了困境。在怀化市邮政分公司的统一安排下,湘维支局组织和培训当地的创业者做电商,销售当地农产品,逐步建起了镇村两级卫星式电商服务站点,伏水湾营业所由此成为湘维支局的站点。

  “支局在站点叠加代收代投、平台批销、金融转介、代收代缴、车险、简易险等业务,为站点扩流增收;站点负责开展业务宣传,办理叠加业务,延伸支局服务半径。同时,采集客户信息,持续为支局转介客户。”怀化市分公司副总经理石伟帆告诉记者,“支局+站点”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双向的引流获客,形成了以支局为圆心的村民生活圈。 

  因为站点叠加的业务种类多,几个小时的时间,李艳一刻也没有休息,为前来寄包裹的村民打包称重,为不会使用手机支付的村民办理缴费,摆放货架上的批销货物,将打包好的农特产品装上邮车……忙得不亦乐乎。记者看到,每次为村民办理完业务,李艳都会询问客户的需求,并留下联系方式,为支局引流。 

  “‘支局+站点’就是源头的获客平台,通过双向引流可以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户。”湘维支局局长肖怡告诉记者,作为支局同心圆生态圈建设和维护的第一责任人,她要保证站点的普遍服务质量,持续强化站点的业务能力和营销能力。 

  在洪江市邮政分公司岩垅支局,支局长向永红带着记者来到位于支局一公里外的梅梅商行站点。站点负责人高传梅正在为农户寄包裹。交流中,得知农户有金融业务需求,她就打开手机里的“邮掌柜”系统,向客户推介金融业务。类似梅梅商行的站点,岩垅支局有9个。 

  “支局经常在站点开经营产说会,我们告诉站点负责人需要什么样的客户,站点负责人就在日常叠加业务办理中,为我们留意客户,精准邀约,效率更高。”向永红告诉记者,有了“支局+站点”的双向引流,支局的发展就有了“抓手”。 

  发挥邮政核心优势,打造生态圈是湖南邮政网点转型的重要抓手。生态圈进一步解码成支局同心圆生态圈、平台批销生态圈和农产品进城生态圈,“三个生态圈”在湖南邮政的落地,为网点转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成为湖南邮政网点转型的一大亮点。 

  段皓告诉记者,支局同心圆生态圈以“支局+站点”的管理模式,延伸邮政服务阵地,构建覆盖所辖乡镇的渠道网络;在站点,进一步叠加平台批销生态圈,实现为上游供应商拓展销售渠道,为下游站点提供商品服务,提升站点活跃度;发挥支局和站点的作用,引入特色农产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打造农产品进城生态圈。“三个生态圈”相互联系、互为支撑,统一于支局同心圆生态圈中,充分为网点转型赋能。 

  业务叠加 打造开放的获客平台 

  “过去的大学城网点在衡阳师范学院内,租用了学校的一间20平方米的保安室。虽然网点就在大学里,但学生只有往家乡寄大件包裹时才会偶尔走进网点。”衡阳市珠晖区邮政分公司总经理李萍对网点转型前的情况印象深刻。 

  转型后的大学城网点,由衡阳师范学院搬到了隔壁的湖南工学院。记者站在大学城网点前发现,左侧是教学楼,右侧是6栋学生公寓,身后不远处便是食堂,网点正好处于“三点一线”校园生活的必经地,占地面积达500平方米。 

  记者走进网点的“快递超市”看到,这里布放着17组智能包裹柜,每一台都搭载了菜鸟驿站系统,整合了京东、苏宁、天猫超市等平台的快递业务,24小时为学生提供自助服务。网点负责人潘雨茜告诉记者,转型后的网点,前期通过打造整合寄递平台,让学生与网点的接触更多,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开始尝试了解网点的其他服务。 

  有了共享寄递平台作为突破口,如今,网点已经叠加了普遍服务、快递业务、金融服务、代办业务、校园智能收发室、学生勤工助学与创业实践等全方位的校园综合服务。用衡阳市邮政分公司副总经理李晓敏的话说,这里真正通过叠加业务,盘活了校园市场。 

  叠加并非是简单的业务种类的增多,而是将服务和场景相结合,真正融入学生生活。 

  与校园里只提供基本的休闲场地、售卖咖啡茶点的服务中心相比,邮政校园网点还设立了吉他弹唱、桌牌游戏、读书角等区域以及学生创业展示区。潘雨茜说:“校园里其他服务中心都是引导消费,我们还为学生提供了文化生活场景,叠加的每一项服务都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成为学生热衷光顾的场所,是潘雨茜在转型前不敢想的。 

  如今,湖南工学院校园网点与转型前相比,月均收入从近万元增长到10万余元,增长10倍多;月均收寄包裹从不足200件增长到3200余件,投递包裹从月均1700件增长到11000余件;发放银行卡数量增长10倍,手机银行新发展客户百余户,每年为20余名贫困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 

  通过在网点不断叠加、代理、代办,打造获客、留客、惠客场景,湖南邮政网点被赋予了开放的内涵,实现了以客流带动商流,以商流促进寄递和金融业务发展,让校园网点的转型发展有了广阔的空间。 

  奋力推进中国邮政实现高质量发展,普遍服务网点的提质增效是重要的一环。从顶层设计的系统布局,到业务叠加的开放平台,再到双向引流的邮政服务生态圈,湖南邮政在网点转型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每个完成转型的网点,都是一个根植潇湘沃土、服务湖南百姓的生态圈,它们如同一颗颗散布于潇湘大地上的“钻石”,集聚人气,吸纳财气,熠熠生辉,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