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马进福和他的“邮政小展馆”

阿依加玛丽·列提甫2023-11-23来源:新华网

10月25日,木垒县博斯坦乡,马进福向记者展示自己的第一套邮政制服。

图为马进福“邮政小展馆”内景。

  一个人、一辆自行车,每天负重50多公斤,骑行近百公里……

  马进福,今年65岁,曾经是木垒县博斯坦乡的一名邮递员。退休前,他每天孤身奔赴在牧区邮路上,只为把党的声音传递到牧区“最后一公里”;退休后他又将自己的家打造成一个“邮政小展馆”,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这些老物件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

  默默坚守,只为把党报党刊和信件及时送到牧民手中

  “只要我马进福在,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冰雹大雪天,我都能保证把牧民订阅的报刊和邮件送到他们手中。”眼前的这位老人就是马进福,他精神矍铄,谈起自己的工作时,眼里放光,说话语气十分坚定。

  2000年4月,马进福担任博斯坦乡、白杨河乡的邮政投递员。他所居住的木垒县博斯坦乡距离木垒县城60多公里,每周他都要骑自行车往返3次到县邮政局分拣报刊邮件。冬天经常遇到狂风暴雪,有时积雪厚度能达40多公分。“我那时背着50多公斤重的邮政包,有时摔倒了,爬起来都费劲,浑身冻成冰疙瘩,经常是送到深夜才回家。”马进福回忆说。

  在马进福看来,投递工作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牵挂。有一年,他分拣信件报刊时,看到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一看日期,这张录取通知书不知道什么原因耽误了很长时间。按照录取通知书上规定的时间,还有3天就到报到的最后期限了。博斯坦乡夏牧场在大山深处,路程非常远且不好走,马进福没有犹豫,骑上自行车一路飞奔,饿了吃馕,渴了喝路边的泉水,整整走了大半天,直到晚上才将录取通知书送到离博斯坦乡几十公里处的放牧点。看到牧民库尔拉斯拿着录取通知书,激动地和孩子抱在一起庆祝的时候,马进福累得瘫倒在毡房门口。

  “虽然累,但值了,牧民看到我来送报刊邮件,都会叫我去家里喝一碗热乎乎的奶茶,我给他们讲政策、讲法规,我就一个心愿,就是一定要让大山深处的农牧民通过掌握政策和信息,过上好日子。”马进福越聊越兴奋。

  通过马进福的宣传,找他取送包裹、订阅报刊的牧民越来越多,很多牧民都感受到了乡里的变化。这条邮路,他凭着毅力坚持走了18年,成为博斯坦乡牧民群众身边的“贴心人”。

  创办邮政小展馆,把党的声音传递给更多群众

  一个褪色的邮包、一辆陈旧的自行车、还有一张张泛黄的邮政报和满墙的黑白老照片。这些珍贵的老物件,马进福当宝贝一样收藏着。去年5月,他创办了“邮政小展馆”,展示他荣获的各类奖项以及用过的邮政老物品。

  “你看,这是我刚工作的时候发的制服,还有这个帽子,这是那会儿唯一的交通工具——永久牌自行车,还有这个每天都要背着的蓝绿色背包……”马进福一边介绍,一边小心翼翼地展示着自己的第一套邮政工作服。

  “为了按时投递,当时我还把家里的28只羊卖了,买了一辆摩托车。为更好地与农牧民群众交流沟通,我还自学了哈萨克语、维吾尔语。”马进福自豪地告诉记者。

  看着墙上的一张张老照片,马进福回味着漫漫邮路上的点点滴滴。他说,党的民族政策温暖着博斯坦乡牧民群众的心,我和他们一起见证了牧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发挥余热,继续当好牧民群众的贴心人

  马进福说:“虽然我退休了,但作为一名老党员,我要继续发挥余热。”

  平日里,乡里的牧民群众没事就到他的展馆里转转。“每次只要家里来客人,我就给他们讲党的好政策,讲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马进福开心地说。

  马进福的“邮政小展馆”被乡里命名为“博斯坦乡红色文化展馆”“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前来观摩、学习的农牧民群众、党员干部、中小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越来越多。“马进福老人不仅是一位资深的邮递员,还是村里的热心人呢,他经常帮助牧民群众解决困难。”村民阿合力说。每逢节日,马进福还经常自掏腰包买大米、买面粉,看望慰问乡里的孤寡老人。马进福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虽然现在不干邮递员了,但党的声音还要继续传递下去,让更多牧民群众了解党的好政策,只有各民族相互团结,我们的日子才会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