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团公司、陕西省邮政分公司深化提质增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下,西安邮区中心锚定效益优先、精益管理,将降本增效作为破解改革发展难题的关键抓手,继2024年以精细化管理实现成本管控指标领跑全国邮政后,今年再次刀刃向内、改革加力,在确保时限、质量双达标的前提下,聚焦机制创新、数据驱动、运输革命三大维度,推动降本增效从指标领先向系统领先、从单点突破向系统优化跃升,降本增效成果显著。
截至5月底,陕西省西安邮区中心陆运环节单价控制在0.664元/吨公里,大幅低于全国邮政陆运环节单价平均值0.86元/吨公里,优于全国邮政平均值22.79%;内部处理环节单价降至0.20元/件,较上年大幅下降22.52%;车辆装载率同比提升3.66个百分点,在全国省会邮区中心名列第2……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西安邮区中心以改革魄力深挖潜能、以创新实践驱动企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机制革新筑基——全链条责任体系拧紧“效益阀”
“降本增效绝非财务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全员、全过程、全要素的系统工程。改革的核心,在于构建权责清晰、穿透到底的责任链条,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成本线就是生命线。”西安邮区中心财务部负责人在年初降本增效专题会上的发言掷地有声。
2025年,该中心成立了降本增效专项工作组,构建“专班推进、全员参与”的改革深化格局,创建“目标—责任—过程—考核”闭环管理新机制,打造“全链条、网格化”责任管理体系:将年度降本目标科学分解为件均成本、人均处理效率、干线邮车装载率等具体指标,围绕目标制定措施并落实“四个到人”机制,将指标压力穿透至最小作业单元。同时,推行“数据会诊日”驱动精准决策新场景,每周召开的降本增效工作推进会已成为管理常态,财务、运输、处理等多部门联合“会诊”,穿透分析邮路盈亏、车辆使用等关键数据,真正做到邮路一条一条理、环节一个一个抠。
“请大家看一下西安到长沙、合肥的邮路数据。”在7月第一周开展的“数据会诊日”上,该中心财务部负责人指着图表为大家分析异常之处。“6月装载率连续偏低,建议邮件处理中心、邮件运输中心重点关注。”随后,通过对西安到长沙、合肥邮路装载率的深度追踪,财务部拿出了“先上加班车、正班车收尾”的策略。这种基于数据的“多部门联合“会诊”、现场拍板决策”模式,确保了资源投入的精准高效。
数据赋能破局——“智慧引擎”重塑运营决策模式
“数据说话、集体决策、快速执行,这是我们机制改革的核心竞争力。”该中心财务部员工总结道。他们将数据赋能定位为“改革再深化”的核心引擎,认真打造覆盖“邮路效益、车型效能、流量预测、成本构成”的多维数据分析体系。“你看,每条邮路的盈亏情况、邮路里程、关键成本项(油费、路桥费、人工)、自委办成本对比情况一目了然。”这为精准识别成本“出血点”和增效“潜力点”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洞察力。
西安邮区中心每月深度分析邮路损益及影响因素(车型、装载率、品类等),动态优化作业组织。今年3月,统计报表显示30吨车型的效益明显优于40吨的车型,该中心随即下发通知,替换委办邮路中的40吨车型。
此外,该中心还每月分析各邮路委办运费情况,尤其是对收支存在重大异常的邮路和车次进行分析下钻,通过新一代联动收寄系统查清车次收入状况,供上级决策使用。今年5月,经核查发现,发往贵阳、昆明的车次收寄纸品收入和成本不匹配,遂及时提出新的收寄建议。
运输效能革命——动态调优打赢“成本攻坚战”
运输环节成本压降是降本增效的“深水区”和“主战场”。西安邮区中心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出新协同破壁、新集约提效、新精细挖潜、新考核赋能“四新一体”的动态调优机制。“这套‘组合拳’打下来,上半年车辆装载率同比提升3.66个百分点,在全国省会邮区中心名列第2。”西安邮区中心邮件运输中心经理总结道。
新协同:省际协作激活双向运能。针对西安—北京邮路12吨车型返程容间浪费的难题,该中心建立“跨省份协同降本”新机制。与北京邮区中心密切联动,经过多轮数据共享与方案推演,推出“两轴挂车双向对开、满载往返”的运输模式,自3月实施以来,日均节省成本6300元。同时,在第六批次邮路调整中,果断停开装载率不足的西安—合肥陕2自办邮路,将释放出的运力资源投放至北京邮路,既满足了集团公司要求,又实现了成本压降。跨省份协同的深度和成效,在今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协同降本的效应正在不断放大。
新集约:邮路整合释放“规模红利”。该中心严格落实集团公司“两装一卸”资源集约原则,在邮路整合上做足文章。一方面,合理串行,针对草滩、港务处理中心均有同路向邮件的特点,使用16.5米大容量车辆,开通串行邮路。截至5月底,累计减少发车1018趟次,节省运费199万元。另一方面,在流量稳定的榆林、延安、天水等邮路,推行“小改大”策略,将主力车型从9.6米车替换为16.5米大车,1至5月累计减少发车1796趟次,压降成本86.7万元。
新精细:尾量精管练就“绣花功夫”。尾量发运是成本管控的难点,也是体现精细化水平的试金石。针对中山、东莞路向加车低效的问题,实施“尾量转寄”策略(中山、东莞尾量转广州、淮安尾量转南京发运),同时将南京尾量车型升级为13米车,充分利用大车容积。此“组合拳”实施后,日均节省1.4万元。同时,实行动态调整应对波动,针对宁波路向业务量波动大的特点,建立灵活的“车型动态匹配”机制。当预测业务量低于阈值时,果断将原定的13米车型调整为9.6米车型,日均节省成本1700元。青岛路向加车装车耗时久,导致效率低下。该中心果断取消港务处理中心固定9.6米加车,将青岛方向尾量邮件转由济南路向发运,日均节省3465元,也提升了邮件出局时效。所有这些看似微小的调整,背后都是对数据的模拟和流程的测算。
新考核:车辆装载率是运输效益效率最直观的“晴雨表”。该中心将其纳入核心考核体系,并以此为抓手,发动了一场全员参与的“装载效能革命”。一是考核机制创新,制定了中心件数装载率考核办法,建立“装车数量—装载率—成本节约”的强关联、可量化的考核模型。“以前成本管控感觉是‘上面’的事,现在分班组统计当班装载率,每日通报,按周排名,压力大,动力更足!”邮件处理中心班组长张超指着手中的装载率统计表说。这套机制真正将指标分解到网格长、装车员等一线岗位,形成“人人肩上有指标、车车装载有标准”的管控格局。二是部门协同提效,在装车环节,邮件处理中心精准测量车辆容积,邮件运输中心据此核算,对发现的车型配置不合理、未满载及方量异常等问题,实施降档结算。1至5月,该中心通过降档结算,累计降本244万元。
“降本增效永远在路上。”展望下半年,西安邮区中心总经理胡增山坚定地表示,“我们将紧紧围绕集团公司战略部署,纵深推进‘三维提升’进阶计划:在管理维度上持续深化‘四个到人’,狠抓装载率、人效、上机率提升;在效益维度上强化精细化调度与资源协同,追求‘时限达标、成本最优’;在规范维度上全面落地处理中心规范化管理手册,推动全环节、全流程标准化、定额化管理,进一步提高营销效率和管理效能,全面助力陕西邮政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